中國制造已經有龐大的規模、優質勞動力和產業配套,暫時無可替代,關鍵是提升服務業配套水平,特別是金融服務業。 機械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,它的發展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,也影響到國計民生和國防力量的加強。當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中國產業升級的時候,為什么沒有更多關注產業遷移問題?為什么中國這么大,海外企業卻要把工廠遷往東南亞而不是中國中西部?這涉及中國自身的整體戰略開發能力問題。 中國目前以及未來一段時間內成長的空間更多是在經濟型市場。中國的制造商在進入這一市場的過程顯然成績斐然,譬如在起重和工程機械行業,中國的領導性企業已經幾乎可以與全球性領導企業之間劃上等號,并且在持續擴大市場份額。當然在這兩個行業中取得的成功,有很大的成本制造因素在內——他們都需要大量的基礎構件和人力成本。那些中國的領導性企業早已在技術上實現了質的提升,并且曾很長時間占據著成本的優勢。 在較小、較為精密的機械制造領域,相同的故事也在發生,只是進程略緩。譬如在包裝及紡織領域,進口的比例逐年下降,而出口數量不斷增加,并且出口的目的地也不再局限于發展中國家,而是開始更多地出口到發達國家的中高端市場。 這種制造規模甚至制造水平的大幅提升,很大一部分表現在自動化水平的上升,包括采用更友好的人機界面以及更多地采用變頻調速,以及能更加精確定位的運動控制產品,甚至將總線技術應用于機械制造中,中國OEM自動化的水平明顯呈上升趨勢。而作為控制中樞的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,其需求也在歷年增長,并且功能在不斷提高,以適應更多更復雜的控制需求。 制造水平的提升還導致競爭日益激烈。競爭的升級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:首先是增加人力投入。盡管代理制度仍然是小型自動化的主流生意模式,但以西門子工業為例,公司在市場管理和開拓上投入的人力日益增加,在中國設立62個辦事處、成立客戶服務集團以“貼近客戶零距離”。同時提高服務響應速度,更重要的是按照行業需求來進行資源配置、貼近客戶需求。其次,在產品研發上推出更多滿足當地需求的產品。最后一點,也是更加重要的,是價格的競爭。這是中國市場需求的特點之一,而這一點,在過去幾年愈加明顯——當所有物價似乎都呈上漲趨勢時,自動化產品保持了穩中有降。
|